现在还常有人唱《左权将军之歌》:83年过去了,大家都还记得您!
里面是1942年5月22日的信笺,纸张边缘已经发脆,折痕处泛着黄褐色,墨迹在战火里洇开的地方,像极了当年太行山上没散尽的烽烟。
里面是1942年5月22日的信笺,纸张边缘已经发脆,折痕处泛着黄褐色,墨迹在战火里洇开的地方,像极了当年太行山上没散尽的烽烟。
烽火染红华夏大地,枪炮撕裂和平晨光,有一群人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以不屈意志对抗侵略 —— 这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正通过爱奇艺热播纪录片《寸寸山河寸寸血》震撼重现。该片以珍贵影像为窗、以深度解读为钥,聚焦平津、神头岭、随枣、枣宜、十字岭等关键战役,将战士们浴血
1942年5月25日,山西辽县十字岭上一声炮响,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头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7岁。远在延安的毛泽东得知噩耗后,久久伫立,黯然神伤。
9月3日,是极不寻常、承载特殊历史意义的日子——它由烽火连天的岁月、血肉筑就的长城,以及军民奋勇抗争时抛洒的头颅和热血凝聚而成,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纪念日。今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在天安门广场盛
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间,至今回荡着一个英雄的名字 —— 左权。这位曾被朱德元帅称为 “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的八路军将领,在对日作战的关键时刻,为掩护战友突围,将生命永远定格在十字岭的硝烟中,用热血践行了 “为民族解放而奋斗” 的誓言。
抗日战争时期,湘籍共产党人为发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作出突出贡献。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共同抗战的组织者和鼓舞者。
1958年那会儿,中央下发指示,要求各地调整行政区划,主要是把那些带个人名字的地名改掉,目的是统一规范,避免个人崇拜啥的。山西省接到任务后,很快就行动起来。11月,左权县被正式撤销,整个行政区域全划到和顺县那边去了。这事儿在国务院公报上都登出来了,明确写着撤销
家书,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温情絮语,是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它承载着游子的思念、父母的叮咛、夫妻的牵挂。然而,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烽火岁月里,一封封家书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们更是映照民族精神、凝聚家国情怀的珍贵镜鉴。
“1946年4月7日,叶挺登机前对王若飞笑着说:‘老王,到了延安,再跟总司令下盘象棋。’”短短一句,凝住了许多人后来无法弥补的遗憾。九年后,新中国第一次授衔,十颗元帅军衔熠熠生辉。倘若叶挺和左权还活着,他们会站到那条红地毯上吗?要回答这个问题,离不开当年中央军